# 流程引擎介绍
数据从业务中剥离出来,就形成了数据库技术。数据库技术将数据存储、管理、查询、更新等功能抽象为一个独立的系统,使得业务逻辑不再直接处理数据的存储和操作,而是通过数据库管理系统(DBMS)进行数据的操作。这种解耦方式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、一致性和可用性,同时也简化了业务逻辑的复杂性。
服务从应用中剥离出来,就形成了微服务技术。微服务将一个大型复杂的应用程序拆分为多个小型的、独立的、可单独部署和扩展的服务,每个服务负责完成特定的功能,服务之间通过接口进行通信,实现了应用的模块化和可扩展性。
代码从服务器中剥离出来,就形成了Serverless无服务器技术。Serverless技术允许开发者将代码部署到云端,由云服务提供商负责运行和管理底层的服务器资源,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逻辑,无需关心服务器的维护和管理,实现了代码和基础设施的解耦。
那么,流程从业务中剥离出来,就形成了工作流技术。工作流技术将业务过程中的任务、事件、条件等抽象为一个独立的模型,使得业务逻辑可以按照工作流模型的定义进行自动化地执行和管理。这种解耦方式提高了业务过程的可视化、可配置化和可监控性,同时也降低了业务逻辑的复杂性。而工作流技术中最核心的正是本书介绍的流程引擎。
流程引擎(Workflow Engine)是一个软件系统,用于定义、执行、管理和优化业务流程。业务流程是一系列按照特定顺序执行的活动,这些活动可以是自动的(例如数据处理、文件传输等)或者人工的(例如审批、签名等)。流程引擎的主要目的是自动化这些流程,以提高效率、减少错误并降低成本。
通常一个流程引擎包括以下功能:
- 流程定义:通过图形建模工具或代码来定义业务流程。
- 流程执行:根据流程定义创建流程实例(即具体的业务流程执行实例)。
- 任务分配:根据流程定义中的规则分配任务给相应的角色或人员。
- 任务执行:执行自动任务,如数据处理、计算等,或者跟踪人工任务的状态。
- 事件处理:响应流程中的各种事件,如超时、错误等,并采取相应的措施。
- 流程监控与管理:监控流程实例的状态,提供管理功能,如暂停、终止、修改等。
# 流程引擎技术发展历程
流程引擎技术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。以下是其发展的主要阶段:
1980年代的办公自动化系统
工作流技术的起源 在20世纪80年代,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发展,企业开始尝试使用计算机系统来管理和执行业务过程。最早的工作流技术主要用于简化和自动化文档处理和办公自动化(Office Automation,简称OA)过程。这一阶段的工作流技术主要关注文档传递、审批等基本功能,尚未形成完整的工作流管理系统。但工作流思想的出现还应该更早,1968年弗理兹·诺西克(Fritz Nordsieck)就已经清楚地表达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的想法。
例如:IBM OfficeVision,它是一款由IBM公司开发的办公自动化软件,它最早于1980年代推出。OfficeVision主要用于帮助企业实现办公任务的自动化,提高工作效率。它包括一系列应用程序,如文档管理、电子邮件、日程安排、通讯录管理等。这些应用程序可以帮助用户处理日常办公任务,提高生产力。
OfficeVision最初是为IBM的大型主机(如IBM System/370和System/390)设计的,后来扩展到了其他平台,如IBM AS/400和IBM PC(见下图所示)。
同时代的还有DEC公司的的All-IN-1,它也是一款办公自动化软件(见下图所示)。它为当时的企业提供了一种集成的解决方案,使得员工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环境中完成各种办公任务。并且提供了一个应用程序开发平台和定制功能,范围从脚本编写到代码级集成。
# 19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自动化系统
1990年代初:随着企业对效率和质量的需求增加,流程引擎技术开始得到更广泛的应用。这个时期的流程引擎主要是基于规则的,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自动处理任务。
例如:IBM的FlowMark(后来成为IBM WebSphere Process Server),下图是该软件的部分截图。
# 1990年代到2000年初的面向SOA的服务调用
19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:随着服务导向架构(SOA)的兴起,流程引擎开始支持服务调用,使得工作流可以更好地与其他系统集成。
例如:Oracle BPEL Process Manager,它是一种企业级解决方案,用于设计、部署和管理复杂的业务流程。它是Oracle Fusion Middleware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提供了一个基于SOA(服务导向架构)的集成平台,帮助企业实现业务流程自动化、集成和优化。
同时期,工作流技术的发展与标准化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充分的发展,随着企业对业务过程管理(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,简称BPM)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,工作流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。同时,工作流技术的标准化工作也取得了重要进展,如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(WfMC)成立,推出了XPDL等工作流模型和接口标准。
# 2000年代中期的业务流程管理(BPM)
2000年代中期:随着业务流程管理(BPM)的兴起,流程引擎开始支持更复杂的业务流程,包括决策支持、业务规则管理等。
例如:Appian BPM Suite(Appian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Suite)是一款业务流程管理(BPM)软件,由Appian公司开发。它是一个集成平台,可以帮助企业自动化、优化和改进他们的业务流程。Appian BPM Suite提供了一个可视化的设计环境,使企业能够轻松地构建和部署复杂的业务流程应用。
# 2010年代至今:云服务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
2010年代: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发展,流程引擎开始支持云服务和大数据处理,使得工作流可以处理更大规模的任务。
例如:亚马逊的AWS Step Functions,它是一种完全托管的工作流服务,允许在AWS服务中可视化和协调组件。它能够轻松地创建、运行和监控复杂的多步骤应用程序,从而实现可靠的扩展和分布式应用程序。Step Functions可以自动触发和跟踪每个步骤,提供实时状态和可视化,以便您可以集中精力优化应用程序的逻辑,而不是编写引擎来管理工作流。
我们知道,大数据处理通常包括数据收集、清洗、转换、存储、分析等多个步骤,这些步骤需要按照特定的顺序执行,并且可能需要在不同的AWS服务之间进行数据传递和协调。通过使用Step Functions,开发者可以轻松地定义和可视化这些步骤的执行流程,自动处理错误和异常,以及监控整个流程的执行状态,从而大大简化了大数据处理的复杂性。
此外,Step Functions的弹性和扩展性也使得它非常适合处理大规模的数据。无论数据量的大小,Step Functions都可以自动扩展以满足需求,确保大数据处理任务的高效和稳定运行。
同时,随着企业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日益增长,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无法满足快速迭代和高效部署的需求。企业需要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,缩短产品上市时间,降低开发成本,同时提高开发效率。因此,低代码开发平台应运而生,它通过简化编程过程、提供可视化的开发工具和自动化的部署方式,使得非技术人员也能轻松地开发和维护应用程序,从而提高企业的敏捷性和竞争力。现如今大部分流程引擎都支持通过可视化的方式,将大部分封装好的应用组件,像搭积木一样来设计流程,这种方式极大提高了软件开发的敏捷性,同时强调以客户为中心,使得公司能更好响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。
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发展,流程引擎也开始融合人工智能和数据挖掘技术,如机器学习、流程挖掘、智能任务分配等,以提高工作流程的智能化水平,使得工作流可以更好地适应变化的业务环境,支持只能决策。
例如:Azure Machine Learning,它是微软提供的一种云端机器学习服务,它允许用户轻松地构建、部署和管理机器学习模型。Azure ML 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端到端机器学习平台,包括数据准备、特征工程、模型开发、模型训练、模型评估、模型部署和监控等功能。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快速地开发和部署机器学习解决方案,而无需担心底层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。
# 将来:自驱式开发
软件开发的演进经历了几个阶段,从最初的纯代码开发,到低代码开发,再到无代码开发,最后发展到自驱式开发。这些阶段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开发效率、降低开发门槛,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到软件开发中来。现在,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,尤其是大模型AI的强大理解能力,自驱式开发逐渐成为可能。
纯代码开发:最早的软件开发阶段,开发者需要编写大量的代码来实现功能。这个阶段的开发效率较低,且对开发者的技能要求较高。
低代码开发:低代码开发平台通过提供可视化的开发工具,让开发者可以通过拖拽、配置等方式快速搭建应用。这大大降低了开发难度,提高了开发效率。低代码开发适合快速搭建一些简单的应用,但对于复杂的应用,开发者仍然需要编写部分代码。
无代码开发:无代码开发平台进一步降低了开发门槛,让非专业的开发者也能够参与到软件开发中来。通过无代码开发平台,用户可以通过可视化界面,无需编写任何代码,就能完成应用的搭建。无代码开发平台适用于快速搭建一些简单的应用,但对于复杂的应用,其功能可能有限。
自驱式开发:在自驱式开发阶段,开发者只需要描述应用的需求,AI系统会自动分析需求,生成相应的代码和应用。这个阶段的开发效率最高,且对开发者的技能要求最低。随着大模型AI的强大理解能力,自驱式开发逐渐成为可能。例如,开发者可以通过与AI系统的自然语言交流来实现应用的开发。
在流程引擎上,可以通过描述一段业务的流程,让AI自动设计出一个流程,通过跟用户的不断多轮问答迭代,来逐步完善这个业务流程。
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,软件开发的门槛越来越低,开发效率越来越高。自驱式开发作为软件开发的未来趋势,有望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。
# 相关产品国内外发展现状
流程引擎的应用非常广泛,涵盖了各个行业和领域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流程引擎应用场景:
- 业务流程管理(BPM):流程引擎可以用于实现业务流程管理,帮助企业自动化业务流程,例如订单处理、客户服务、财务审批等。通过使用流程引擎,企业可以更好地监控业务流程的执行情况,发现潜在问题并进行优化。
- IT服务管理(ITSM):流程引擎可以用于IT服务管理,帮助企业自动化IT服务相关流程,例如故障报告、问题处理、变更管理等。通过使用流程引擎,企业可以更好地管理IT服务,提高服务质量。
- 服务编排(Service Orchestration):流程引擎可以应用于服务编排中,通过协调和组合多个服务,实现业务流程的自动化,同时提供异常处理、并行和分支处理、服务状态跟踪和监控等功能,帮助构建灵活、可扩展的微服务架构系统。
下面是国内外一些主流商用和开源的工作流产品,其底层的核心正是基于流程引擎技术实现。特别是低代码类的流程产品,其底层执行都需要流程引擎来支持。
# 亚马逊AWS Step Function
AWS Step Functions是Amazon Web Services提供的一项服务,允许开发者创建和管理应用程序的工作流。这项服务简化了在AWS上构建和运行复杂的多步骤应用程序的过程。
Step Functions可以自动触发和跟踪每个步骤,重试失败的步骤,处理错误并保持应用程序的状态,无论其执行时间长短。这使得开发者可以专注于编写应用程序代码,而不必担心底层的工作流管理和状态跟踪。
Step Functions可以与AWS的其他服务(如Lambda、EC2、DynamoDB等)协同工作,构建各种工作流,包括数据转换、实时文件处理、数据分析、模型训练等等。在Step Functions中,开发者可以使用图形界面来可视化和监控工作流,也可以使用AWS SDK或CLI来编程控制工作流。
# 微软Power Automate
Microsoft Power Automate(以前称为Microsoft Flow)可帮助用户通过自动化日常任务来提高工作效率。它允许用户创建和运行工作流程,以在不同的应用程序和服务之间自动执行、协调和管理任务。通过使用Power Automate,用户可以轻松地将数据从一个应用程序传输到另一个应用程序,自动发送电子邮件,创建自定义通知等。
# 飞书集成平台
通过飞书集成平台,企业可以将复杂的业务流程转化为自动化的工作流,提高工作效率,降低错误率。同时,飞书集成平台的工作流功能也可以与飞书的其他功能如日程、任务、文档等紧密结合,实现企业的协同办公。
# SAP的工作流
SAP工作流是SAP ERP系统中的一种自动化工具,它可以帮助企业自动执行业务流程中的任务和活动。SAP工作流提供了一种灵活、可配置的方法来管理和监控业务流程,从而提高业务效率和减少错误。它可以与SAP系统中的其他模块(如财务、物料管理、销售和分销等)紧密集成,实现跨模块的业务流程自动化。
# 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平台PAI
阿里云的人工智能平台PAI是一个全面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,提供包括数据收集、模型训练、预测分析在内的一系列服务。用户可以使用PAI进行机器学习、深度学习、文本分析、图像识别等多种人工智能应用的开发和部署。通过拖拽的方式,用户可以快速完成数据预处理、特征工程、模型训练、模型评估和预测等一系列操作。
# 智能代理框架LangFlow
LangFlow是一个开源框架,它使用可视化界面帮助开发人员更轻松地实验和原型化基于LangChain的AI应用。它提供了拖放功能、实时预览和直观的可视化界面,使得构建复杂的AI系统变得更加简单高效。
# Airflow
Apache Airflow 是一个开源的工作流管理平台,用于构建和监控数据工程管道。它支持在代码中定义工作流,并提供了许多现成的插件操作符,可以将工作流部署到云环境如 GCP、AWS 和 Azure 等。
# Argo Workflow
Argo Workflows是一个开源的容器原生工作流引擎,可在Kubernetes上编排并行作业。它可用于运行机器学习或数据处理等计算密集型任务,以及CI/CD流水线等。
# Camunda
Camunda是一个工作流和决策自动化平台,为任何规模的组织提供流程编排功能。它提供了一个灵活的框架,支持BPMN和DMN标准,可以与Quarkus、Spring、Spring Boot和CDI等技术集成。
Camunda允许开发人员设计、自动化和改进流程。它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流程自动化和编排平台,可以自行管理或作为服务方式使用。
# Node-RED
Node-RED是一个基于Node.js的可视化编程工具,用于将硬件设备、API和在线服务连接在一起,以便构建物联网(IoT)和自动化应用。它最早是由IBM开发的,后来成为了一个开源项目。Node-RED提供了一个基于Web的编辑器,让用户可以通过拖放节点以及连接它们的线条来创建流程。这种方法简化了复杂应用程序的开发,使得非程序员也能轻松地创建和部署功能强大的应用。
我们可以看到,流程引擎技术在这些产品中确实扮演了关键和核心的角色。主要原因如下:
- 业务流程自动化:流程引擎技术使得企业可以自动化执行和管理复杂的业务流程,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人为错误。通过自动化任务分配、执行和监控,流程引擎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成本。
- 系统集成:流程引擎技术可以将不同的应用程序和系统集成在一起,实现跨系统的协同工作。这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,因为它们通常需要在多个系统之间传递和共享数据以完成业务流程。
-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:流程引擎技术可以根据业务需求灵活地调整和扩展流程。这使得企业能够更快地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,提高竞争力。
- 可视化和监控:流程引擎技术提供了可视化的流程设计器和实时监控功能,使得企业能够更容易地设计、优化和管理业务流程。通过实时监控,企业可以发现潜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。
- 支持新技术:随着技术的发展,流程引擎技术不断地支持新的技术和平台,如云计算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。这使得企业能够利用最新的技术提高业务流程的效率和质量。
# 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安排
本书分为三部分,共11章,主要讲述流程引擎的原理与实践。
第一部分是流程引擎基础,首先介绍了流程引擎的发展历史、应用场景以及本书的内容和结构安排,然后详细阐述了流程建模和解析的相关知识,包括流程建模语言的发展概述、流程建模、生命周期以及流程模型的解析等内容。
第二部分主要讲述流程引擎的实现,包括流程引擎的核心组件、事件驱动机制、核心表结构与接口设计、权限系统设计以及分布式Crontab任务调度等内容。其中,流程引擎的核心组件主要包括任务调度机制、工作流模式、资源调度机制、数据管理机制、异常处理机制等。事件驱动机制部分主要介绍了基于Redis和Kafka的实践。权限系统设计部分详细介绍了ACL、RBAC、ABAC、PERM等权限模型以及Casbin框架的应用实践。
第三部分是流程引擎进阶,主要包括流程分析、云原生工作流以及多引擎分布式系统实现等内容。流程分析部分主要从控制流视角、数据视角和资源视角进行分析。云原生工作流部分主要介绍了在k8s上部署和运行工作流任务的原理以及实践。多引擎分布式系统实现部分主要介绍了系统架构、分布式系统的基础理论、高并发与高性能以及高可用与稳定性等内容。
# 总结
如果用一段话来总结概括流程引擎的功能,那其实就两点,它们主要是:
- 决定由谁(资源)执行哪个任务
流程引擎可以根据业务规则和条件来分配任务。例如,它可以根据员工的技能、组织架构、角色等因素来确定最适合执行任务的人员。这可以确保任务被分配给最合适的资源,从而提高整体效率。
- 以什么样的顺序执行任务
流程引擎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流程模型来确定任务的执行顺序。这些模型通常使用业务流程建模符号(例如BPMN)来描述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和执行顺序。流程引擎可以确保任务按照正确的顺序执行,遵循业务规则和政策。
2 概念 →